所长介绍
关于研究所
  中山大学介绍
  管理学科介绍
  愿景 价值观
主要服务项目
模块研究中心
行业研究中心
研究团队
研究成果
合作机构
中大管理论坛
《中大商业评论》
热点资讯
联系我们
返回首页
中山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愿景、价值观

一、序
组织文化对于组织运行效率有深远的影响。综观国内外不同组织的发展史,能够基业长青的组织大都拥有独特的组织文化。优秀的组织文化是组织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建立一套完整的文化体系,是组织文化得以不断传承和创新的重要举措。

中山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的文化体系由四部分组成:核心价值观、愿景、使命和行为准则。

二、核心价值观
组织核心价值观组织成员判断是非的标准,是组织拥有的终极信念。她在组织文化中起主导性作用,是解决组织在发展中如何处理内部和外部矛盾的一系列持久不变的标准。
中山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的核心价值观是“多元复合、务实创新、公平竞胜、权变领导”。

多元复合(Multi-recombination)
多元文化指随着社会日益复杂化,信息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各种文化的发展均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新的文化也将层出不穷的状态及其过程。复合指的是将不同文化、思想和理论结合起来,不断创新的过程。多元复合包含了多个层面的内涵,其中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多元复合,有中西方文化、知识、理论的复合,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复合,传统与现代的复合等。

全球化为我们提供了巨大的机遇同时使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强调多元复合的价值观是我们应对挑战所采取的积极行动。它激励着我们主动地吸收不同文明的优秀成果,发展出符合本土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知识,培养出符合国际标准的要求以及适应本土的需求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人才。首先,学术上同时强调发表于国际国内顶级期刊的文章,鼓励开创亚洲的甚至中国的管理理论。其次,强调学院教职工能力的多元化。第三,通过课程大纲和案例分析,加强学生所学知识的多元化程度。第四,尽管博士研究生的规模不断缩小,但是对于博士研究生的生源以及课程设置上,我们更加强调多元化。

务实创新(Pragmatic innovation)
务实就是讲究实际、实事求是,这是中国农耕文化较早形成的一种民族精神。王符的《潜夫论》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王守仁的《传习录》说:“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这些思想,就是中国文化注重现实、崇尚实干精神的体现。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根本在于劳动概念,而创新是劳动的基本形式,是劳动实践的阶段性发展。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在经济,商业,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这些领域的研究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务实意指讲究实际、实事求是,创新既有创立创造的意思,又有创先的意思,这与广东改革开放以来所体现出的“敢为先、重实干”的精神有异曲同工之妙。

务实创新要求我们尊重客观规律,高举科学的旗帜,敢为人先,通过实践检验真理。同时,以港澳以及华南地区企业为重点,注重价值创造,注重学术创新与本土特色的结合,将产、学、研充分融合,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公平竞胜(Fair competency)
公正指公正、不偏袒。《战国策.秦一》: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一般是指所有的参与者(人或者团体)的各项属性(包括投入、获得等)平均。公为公正、合理,能获得广泛的支持;平指平等、平均。 

竞胜包含两个含义,第一个是竞争,第二个是胜任。竞争,语出《庄子•齐物论》:“有竞有争。” 郭象注:“并逐曰竞,对辩曰争。” 《易•系辞下》:“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胜其任也。”《庄子•秋水》:“且夫知不知是非之竟,而犹欲观於 庄子 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驰河也,必不胜任矣。” 宋张咏 《县斋秋夕》诗:“才薄难胜任,空销懒惰情。” 对竞胜的这一新解,简洁明了地表达出当今社会对人的要求,即在竞争中体现出自身的胜任能力。

公平竞胜从整体上表达出尊重产权、市场自由竞争,倡导机会平等的思想。通过独立自主,提高专业知识,获得社会、学生、业内人士的认同。在教学上通过平等的方式,授之学生于渔,并鼓励通过竞争不断磨练、培养出个体的胜任力的宗旨。对每一个学生都一视同仁,提供一样的学习、实践的机会是我们的出发点。同时,主办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通过比赛将管理知识运用于实践并最终形成核心竞争力。

权变领导(Contingent leadership)
所谓权变,是指权宜应变。《文子•道德》:“圣人者应时权变,见形施宜。”《史记•货殖列传》:“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管理理论中的权变指管理中要依据环境和内外条件随机应变,灵活地采取相应的、适当的管理方法,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也不存在普遍不适用的“不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领导,出自英语leader的音译,但“领”和“导”组合起来本身自有此种含义,甚是巧妙。 领者,带路也;导者,指引,启发也。领导是在一定的社会组织和群体内,为实现组织预定目标。领导者运用其法定权力和自身影响力影响被领导者的行为,并将其导向组织目标的过程。

权变领导强调领导者在明确目标的前提下,做到审时度势,以独特的魅力引领组织成员走向成功。当前的中国社会处于变革时期,要求培养出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互动的变革型人才。

三、愿景
愿景是一个组织的阶段性理想,是组织在实践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在中长期战略上期望达到的的一个高度概括的目标。愿景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随着时间、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的愿景是“打造商界黄埔军校”。企管所的愿景是“协助管院打造商界黄埔军校”。

1924 年,在国共两党首度携手合作、国民革命风起云涌之际,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高瞻远瞩,视“教育为神圣事业,人才为立国大本”,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国立广东大学(今天的中山大学)和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立的目的是为国民革命军训练军官,尔后其学员成为国民政府北伐统一中国的主要军力。

借用黄埔军校的理由有四:一、她在新中国诞生中的贡献;二、她与中山大学的姊妹关系;三、中国复兴当下最需要将才式的企业家;四、符合中大管理学院的战略目标。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和平时期,商场如同战场,要求管理者审时度势,做出最优决策,指挥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将愿景明确为“打造商界黄埔军校”,以黄埔军校的知名度为依托,向社会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立足岭南大地,以核心价值观为信念,以高质量的教学,不断为企业培养一代代商界精英,为社会培养商业人才。“商界黄埔”准确地阐明了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的长期战略目标。“商界”清晰地界定出活动范围,“黄埔”代表的是一种高规格。


四、行为准则
行为准则是以主流理念为指导,约束主体行为的一系列原则和规范的集合。成员行为准则是组织期望其成员在日常工作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作为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为准则的功能在于具体体现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并以此指导组织成员的行为。

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适合作为企管所的行为准则。

第一、指导组织成员的行为
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 审问 慎思 明辨 笃行”,起初是由国父孙中山先生于1924年11月11日起在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提写的校训词。该十字训词原文出自儒家经书《礼记•中庸》。《中庸》第十九章说:“博学也,审问也,慎思也,明辨也,笃行也。”按《中庸》原意是指人具有“诚”之本性,只要按“至诚”之本性从事修身,透过学、问、思、辨、行五个环节,便可以把自己修养成“君子”。实际上以中庸不偏不倚、不走极端为指导原则,使读书人不违背造福民众的宗旨,成为社会建设的接班人。

第二、具体地体现我们的价值观
中山先生把博学,审问,慎思,明辨和笃行五者作为有机统一体给予新释,他所指的“博学”是指学生要学习“古近中外的知识”,包括自然和社会科学乃至社会实践, 更值得重视的是,中山先生的“博学”而识,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远大志向而又有广大文化知识的人才。这一点与管理学院的多元的价值观相一致。中山先生反对死读书的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他告诫青年,学、问、思、辨的关键在于独立思考,学科学、发展科学,首要在于要明白任何科学的创造发明,不是靠书本知识,而是由于科学家长期考察心得贡献到人类的记录。可见中山先生的问、思、辨,是 指人的学习认识方法,把“观察”和“判断”这两种近代科学思维方法运用到教学方法上,这显然也是创新的方法。而且这种创新是实实在在的,因此他们共同体现出了务实、创新和竞胜等价值观。中山先生十分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认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关心”这是对学生学习知识并将之运用到社会实践的一个基本要求,这也是教育和培养知识青年的基本目标。只有这样,一个知识青年才会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有所作为,有所贡献。倘若只将所学知识流于纸面,而不将其融入社会实践,那仅仅是纸上谈兵,无论是于个人抑或是于社会都将是无所裨益。

第三、以校训作为我们的行为准则有利于企管所文化形象的建立
身为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的一员,企管所的发展、文化建设等方面与校训一脉相承。通过行为准则体现出这一特点,首先够在管院的形象建设中体现中山大学悠久的历史。其次,已被广泛认同的校训有利于社会认同度的提高。

中山大学企管所旨在通过自身的研究成果,帮助企业盈利,地区繁荣,国家富强,从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版权属中大咨询,未经允许,不得转摘
  中山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 电话: 86-020-89637882  粤ICP备11084765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