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长介绍
关于研究所
主要服务项目
模块研究中心
  国有资产管理研究中心
  案例分析
  各地动态
  政策前沿
  实践指导
  媒体报道
  中心介绍
  系列讲座
  研究成果
  业务范围
  专家团队
  核心优势
  直面国企改革
  国企内涵及概念
  国企地位作用
  国企体制改革
  国企机制改革
  国企结构改革
  混合所有制改革难点
  卓越绩效研究中心
  产业创新研究中心
  公共财政绩效管理研究评价中心
  战略研究中心
  营销研究中心
  生产运营研究中心
  知识管理研究中心
  企业大学研究中心
  组织变革研究中心
  人力资源研究中心
  风险管理与内控研究中心
  学习与发展研究中心
  数字化转型研究中心
行业研究中心
研究团队
研究成果
合作机构
中大管理论坛
《中大商业评论》
热点资讯
联系我们
返回首页
产权改革是混合所有制发展的关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内陆省份湖南,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号角早已吹响。通过混合所有制的体制创新,企业活力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更好地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领头羊--中联重科,就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一个范本。

  中联重科的前身是原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拥有50余年的技术积淀,是中国工程机械技术发源地。成立至今的近22年间,中联重科不断进行体制、机制创新,通过自身的股份制改造上市、母公司改制、H股上市,最终形成了湖南省国资委、管理团队和骨干员工、战略投资者、国际投资者及其他流通股东共同持股的混合所有制产权结构。

产权改革领跑混合所有制改革

  1992年,时任长沙建机院副院长的詹纯新带领7个人、借款50万元创办了中联建设机械产业公司,走科技成果转化之路。

  1997年,技术与服务不断得到市场认可的中联公司业绩预规模已具备上市条件。同时,国家在"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在建设部的指导下,中联重科股份制改造拉开序幕。

  "我今天还是国家干部,身份没了,失业怎么办?"从事业单位向股份制企业转变,遭到建机院多名科研人员反对。中联重科副总裁孙昌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那个年代,你跟职工谈企业的主人,让职工看到企业的前景十分艰难,像一名老职工,领导层就沟通了十来天,观念碰撞是一个十分痛苦的过程。"

  经历重重困难,最终由建机院作为主发起单位,中联公司正式改组为长沙中联重工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其中,建机院占股74.75%。

  2000年10月,中联重科登录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5000万股A股,募集资金6.14亿元,在上市发行后的1.5亿股总资本中,国有股49.83%,其他股东50.17%。

  至此,中联重科迈出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实质性一步。

  经历股改上市后的中联重科,初步实现股权多元化和建立了良好的治理结构,但依然存在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传统国有科研院所的监管企业与市场化运作不相适应的矛盾也逐渐显露:人浮于事、论资排辈、因人设岗……年轻的中联重科面临着重重考验。

  幸运的是,中联重科领导层及时看到了原有体制的弊端,在2005年至2006年间,当机立断决定大胆进行体制创新,确立了"裂变+聚变=全球化"的发展战略,将原有管理方式"打碎了重捏"。

  2003年,长沙建机院划归湖南省。2004年11月,湖南省国企改革办批准同意长沙建机院改制总体方案。2005年10月,长沙建机院完成公司化改造,成为国有资本绝对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其中国有股占94.1%,员工持股5.9%(科研院所国有资产增值的政策性奖励)。

  "天赐良缘",联想控股的弘毅投资在2006年开始与中联重科"联姻",并在中联重科改制重组进程中起到了非同一般的作用。2006年5月,弘毅投资受让深圳金信安所持的中联重科15.83%股权,成为中联重科第二大股东。

  2006年5月,湖南省国资委挂牌转让长沙建机院32.1%股权。其中的24.1%转让给管理团队和骨干员工,8%转让给弘毅投资公司。建机院股权结构转变为:国有持股62%,管理层及骨干员工持股30%,财务投资者持股8%。

  2008年,长沙建机院清算注销。2009年3月,其所持的中联重科股份在各股东间按股权比例进行分配。建机院清算注销后,中联重科仍由国有股东控股,但股权结构发生变化,第一大股东湖南省国资委持股24.99%,管理层持股比例为12.56%,弘毅投资持股12.36%,其他股东持股50.09%。

  在漫长的改制过程中,中联重科产权终于得以厘清,基本形成了混合所有制的雏形。

  随着中联重科国际化进程的日益加快,股权的多元化也随之与时俱进。

  2010年12月,中联重科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中联重科此次公开发行H股10亿股,募集资金总额150亿港元,包括高盛、索罗斯在内的国际顶级投行认购。中联重科股权国际化的大门正式打开。

  通过进入国际资本市场,中联重科的股权结构更趋于多元化、合理化,一个更加成熟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展现在世人面前。

  如今,中联重科已形成国有相对控股、股权多元化的格局。这样的股权结构,让中联重科在一个更自主、自由的环境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由1992年的50万元注册资本起步,到2012年底资产达到889.74亿元,实现净利润75.3亿元。

股权多元化助推千亿工程机械企业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华表示,中联重科在中心的"公司治理的分类评价报告测评体系"2314家企业中,企业家能力指数高居第7位,其他指标也都排在前20%,充分体现了中联重科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后综合实力的增强。

  在股权多元化改造方面,中联重科管理层有一个著名的"芭蕾舞理论":"练习芭蕾舞的人不凭借镜子,会看不见自己动作的缺陷,而股权多元化正如芭蕾舞这样的精致艺术,需要投资者、合作伙伴提供镜像。"孙昌军称,中联重科国有相对控股、股权多元化的格局,有利于公司规范治理、有利于科学化决策、有利于保护投资者权益和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有利于整合资源、加快国际化进程。

  孙昌军表示:一股独大不利于上市公司的长远发展,尤其是民营企业,家族股份一般都占了公司50%以上股份。在决策方面仍是家族说了算。国企何尝不是如此?国企一股独大的情况下,集团乃至出资人一锤定音,在多数情况下同样不利于公司治理规范、科学决策。

  曾任国务院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的张德霖认为,国有独资的情况下,企业很难存在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从而也就很难有现代意义上的公司监督,"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应当是建立在财产权多元化的前提下的。"

  而在中联重科,由于股权多元化的作用,政企职能分开,企业家的作用得到更好地发挥。以人事任命为例,中联只有股东有人事任命权,不是由国资部门说了算。"国有股东举手,只是举他那17%,只占了很小的比例。"所以孙昌军坚信,中联重科是充分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

  今年2月26日,北京举行的"样本的力量--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研讨会"上,在听取了孙昌军所做的中联重科混合所有制发展介绍后,国务院参事任玉岭就指出:如何保持国有资本控制力、如何保持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和如何激发企业活力,是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必须解决的三个问题。中联重科成功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其发展混合所有制的经验值得学习、挖掘和推广。

  "混合所有制的体制创新,在让中联重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同时,极大地促进了国有资本的放大功能,实现了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从中联重科成立至今,国有资产最高时超过800倍。"孙昌军向记者表示。

  孙昌军还向记者分享了中联重科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中的五点体会:创新是灵魂,规范是前提,民主是保障,开放是关键,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是最终目的。据他介绍,中联重科的改制完全是在规范的前提下进行的,在2005年到2006年的改制过程中,严格遵照各项法律、规章和流程,不但得到湖南省属国企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批准,还得到了湖南省政府常务会议审核批准。实践证明,混合所有制适合中联,并助推中联获得一个又一个辉煌。

  随着中联重科混合所有制的体制创新不断深化,国有资本体现出超凡的市场活力。

  2001年至2013年,中联重科相继在国内外并购英国保路捷公司、浦沅工程机械公司、意大利CIFA公司、德国M-TEC公司等企业,整合全球优质资产,迅速拓展了产业链,企业规模急速扩张,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动力。
  与此同时,中联重科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同样活跃,在国内、海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融资、成功发行美债并开发了自己的金融服务业务,不断为资本运作开辟新的空间。

  国有资本的控制力方面,从2000年上市起的十三年间,中联重科国有控股比例从49.83%下降到16.19%,这不是资本的削弱而是资本的壮大,因为国有资产不断增值,回报率极高。从中联重科上市的2000年截至2012年,仅国有资产直接分得现金红利就超过12亿元,国资委有了更多的资金去控制更多的领域和行业。
 
版权属中大咨询,未经允许,不得转摘
  中山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 版权所有 电话: 86-020-89637882  粤ICP备11084765号-8